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分开

时间:2024-07-01 15:26:02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的生日。作为还活着的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有太多的贡献和争议。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他和李政道之间的恩怨情仇了。

194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一次见面。李政道当时随国民政府考察团来到美国,他的心中有一个目标:追随当时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费米。

李政道到美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师兄杨振宁。这是他们的老师吴大猷专门叮嘱李政道的。

当时,杨振宁博士第二年,对学校里的人事关系已经也已经很熟悉了,再加上杨振宁从小就在家里帮着照看弟弟妹妹。

因此李政道来找他,杨振宁欣然接受了这位“弟弟”,并且一心一意地帮扶他。

李政道博士毕业以后,杨振宁为他的工作操碎了心。

从钱德拉到伯克利,李政道都干得不太顺心。最后,杨振宁索性给奥本海默推荐,把这个他转到了高等研究院,和自己做同事。

但诺贝尔奖谁贡献大的问题最终让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这源于杰里米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一篇名叫《宇称的问题》的文章。

文章里暗示:当年,诺奖成果的大框架是李政道提出的,杨振宁只是辅助计算而已。

关系破裂后,杨振宁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过两人的关系,反倒是李政道在演讲和文章中到处明里暗里地说自己贡献最大。

有人听到后告诉杨振宁,杨振宁也通通不理睬,认为这就是谣传。

直到1979年,杨振宁去欧洲核子中心,在那里的图书馆亲自看到李政道写的《弱力的历史》才发现原来“谣传”都是真的。

科学家也有名利心,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杨振宁之争也大致如此,只是这并不妨碍杨振宁成为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拓展资料:

【关于杨振宁,普通人应该了解这些】

1956年,杨振宁(34岁)和李政道(30岁)以中国籍留美学者身份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3个月后,这一理论很快被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女生领导的科研小组用钴60在衰变过程中的镜像不对称实验验证了。

客观的说,吴健雄女士应该跟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当时的诺贝尔奖还有着严重的对东方人和女性的歧视倾向。

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杨振宁物理学生涯中的亮点之一。

在此以后,杨振宁有如神助,同时在冷原子、凝聚态、统计力学、场论等领域不断完成理论创新。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在其后的50年后被承认,由此催生了1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由此杨振宁名声大噪。

不夸张地说,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的总成就。甚至有人说,很多的诺贝尔奖得奖人都要感谢杨振宁的理论奠基。

但是作为普通人对以上的理论物理成就可能很难理解。

但是杨振宁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对每个人都有用,对国家更有用。

杨振宁说: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幸运的话就把它变成饭碗)。

——理解了这句话,对你和你的孩子的人生有重要意义。

李政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