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题库大全

土壤有机质来源? 什么是土壤有机碳含?

时间:2024-08-18 11:23:08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

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二、什么是土壤有机碳含?

土壤有机质(SOM,soil organic matter),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包含有机碳。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二者存在换算关系,即SOM=SOC*1.724。

三、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自然中,土壤有机碳大部分由植物残骸构成,少部分由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细胞组成元素中含碳)和动物尸体构成。

冬天,落叶枯草多(在没有园林清洁工和不喷除草剂的环境下),气温低,微生物活跃度低(通俗的说就是吃的不多,繁殖的也慢),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分解动植物残体的过程就会变慢。

而当气温升高又有一定湿度时,微生物大量繁殖,土壤碳(动植物残体)便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腐殖质。

四、som和土壤有机碳soc关系?

土壤有机质(SOM,soil organic matter),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包含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

二者存在换算关系,即SOM=SOC*1.724。

五、土壤有机碳的测定方法有?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具体测定方法:  

1.称过2mm筛的风干土样10g,  

2.按水土比2:1添加蒸馏水,  

3.在25℃下恒温振荡30min后,用0.45μm滤膜抽滤,  

4.滤液直接在TOC-1020A有机碳分析仪测定。  各种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1)活性有机碳(CL):高锰酸钾氧化法。秤取过0.25mm筛的风干土样1.59于l00ml离心管中,加入333mM(或167mM、33mM)高锰酸钾25ml(易氧化态碳),振荡1小时,离心5分钟(转速2000次/min),取上清液用去离子水按1:250稀释,然后将稀释液在565nm比色。根据高锰酸钾浓度的变化求出样品的活性有机碳。  (2)总有机碳:重铬酸钾氧化法。  (3)非活性有机碳(CNL):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差值为非活性有机碳(CNL)  (4)碳库活度(L):土壤碳的不稳定性,即碳库活度(L)等于土壤中的CL与CNL之比:L=样本中的活性有机碳CL/样本中的非活性有机碳CNL。  (5)碳库指数(CPI)=样品总有机碳含量(mg/g)/参考土壤总有机碳含量(mg/g) (6)活度指数(LI):碳损失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LI=样本的不稳定性(L)/对照的不稳定性(L)  (7)基于以上指标可以得到碳库管理指数(CMI):CMI=CPI*LI*100  土壤活性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是指土壤中有效性较高、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对植物养分供应有最直接作用的那部分有机质。土壤活性有机质在指示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时比总有机质更灵敏,能够更准确、更实际的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评价各种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活性有机质还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和由土壤管理措施变化而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中最重要、最易降解的有机成分之一,其对气候变化、耕作、生物处理等外界影响的敏感程度高于有机质总量。而且作为土壤微生物细胞必需的组成物质和主要能源,碳水化合物与土壤微生物存在密切的关系。  按Grandy 等的方法测定,操作过程为:称取一定量的风干土(根据有机质含量而定) 加入去离子水(水土比为10:1) ,在85℃下培养24 h 后用孔径为0.45μm的玻璃纤维滤纸过滤,将虑液按1:4的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吸取5 ml 稀释液放入比色管中,再加入10 ml 蒽酮溶液,最后在625 nm 处进行比色测定,其含量用葡萄糖表示。

六、为什么水稻土壤有机碳高?

研究揭示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苏以荣研究员团队通过一项研究阐明了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途径,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基于配对采样原则,团队成员在我国东部的中温带—黑土区、暖温带—潮土区、亚热带—红壤区和热带—砖红壤区四个水稻分布气候区随机采集了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分析发现,四个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固持效率比相邻旱地土壤高出39%至127%,且较温带和暖温带而言,这一差距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更为显著。

  研究人员进一步随机选择了40对土壤样本,并量化植物残体来源碳和微生物残留物来源碳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固持的有机碳有33%至54%来自植物残体,28%至36%来自微生物,两者比例在旱地中分别为19%至42%和40%至59%,从绝对值来看,稻田土壤中植物残体来源碳库的大小是旱地土壤的3.3倍。

  研究结果显示,稻田土壤突出的碳固持能力主要是由于淹水限制了微生物活性、抑制了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过程,从而促进了植物残体的直接积累。但稻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稳定性低、易受环境变化或人为干扰而丢失。

  苏以荣告诉《中国科学报》,情景分析表明,若将中国东部所有稻田改为旱地,稻田表层土壤(0-15厘米)的碳损失将达504百万吨,相当于中国所有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的13%,且98%以上的碳损失将发生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这些丢失的碳90%以上为植物残体来源碳。

  “研究结果强调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减少稻田土壤有机碳丢失的关键。”苏以荣说。

七、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意义?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关键过程,正确了解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与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普遍认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受土壤微生物活性控制,然而该理论无法解释土壤经氯仿熏蒸杀死大量微生物后仍以相同速率持续矿化这一矛盾现象,对此,国际上提出一种 调节阀新学说,认为土壤有机碳矿化包括非生物可利用有机碳向生物可利用有机碳的转化过程(K1)及生物可利用碳的微生物直接矿化过程(K2),但是,调节阀学说是否成立目前仍没有定论。

因此,本项目将从土壤有机碳的非生物释放规律、熏蒸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土壤扰动和植物种植对生物与非生物碳释放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为证明或否证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调节阀学说提供科学证据,研究结果将修正土壤有机碳矿化现有相关知识理论,有助于探明土壤有机碳与全球变暖交互作用等土壤复杂生物化学过程。

八、土壤有机碳是怎么被分解的?

土壤有机碳主要是靠土壤中的细菌把有机碳分解成无机碳。

九、为什么用土壤有机碳表示?

C是有机质的骨架结构,可以说有机质必然和碳挂上钩,但实际上在土壤有机质测定过程未必只有含碳化合物才会消耗氧化剂,因此只是粗略表征,特别是土壤有机质种类众多,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动植物分泌物、酶等等,因此有机质的概念稍微显得有些笼统,有机质的分子量也是不好衡量的,我们在国标测定方法中用的是先测定有机碳的耗氧量,然后乘以一个经验常数,也就是土壤中C和有机质含量的经验常数(沙浴重铬酸钾法),得出的结论。从上面的论述中你也可以看出,不是不能用,而是有一定区别。

而土壤有机碳相对来说相对准确一些(个人意见),可以通过高温吹脱测定里面CO2的含量进而推断有机质的含量,但是误差还是有一些的,例如一些碳酸盐化合物的分解,所以温控很重要。

十、碳排放最大来源?

碳排放最大的行业有火力发电,电解铝,水泥生产,化学工业等。

土壤

最新文章